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生活问答

印度如何用遥感技术?


本篇文章主要分享印度如何用遥感技术,㈠ 遥感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

可用来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1)印度如何用遥感技术扩展阅读

遥感通过人造地球卫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

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㈡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技术,并从7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信息存储、处理与应用技术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等国土资源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遥感技术发展呈现如下重要趋势。

(1)将保持对地观测数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放在重要地位

美、法两国继续保持他们的“Landsat”和“SPOT”卫星的系列化。Landsat卫星自1972年首次发射至今,其空间分辨率已从原MSS传感器近80m提高到ETM传感器的15m,但它185km的地面覆盖宽度始终如一。SPOT卫星的最高空间分辨率从初期的10m提高到2.5m,其地面覆盖宽度也一直保持在60km。这种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得这两种卫星的数据占据了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市场之首。

继美国、法国之后,加拿大、欧洲太空局、日本和俄罗斯也先后于20世纪80~90年代研制发射了本国(地区)的资源、环境卫星。这些卫星不仅技术上不乏先进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数据获取能力。但其系列性不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均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印度遥感卫星”系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之一,且拥有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星座。从1988年开始,印度几乎每隔2~3年发射一颗资源型卫星,2005年还发射了测图卫星(CARTOSAT),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印度资源卫星成为继美、法之后在地球空间轨道上稳定运行的另一卫星系列。

(2)遥感数据分辨率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高分辨率首先体现在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地面分辨率两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印度发射的卫星地面分辨率达到5.8m,俄罗斯的卫星地面分辨率达到2m;1999~2003年,美国发射了IKONOS卫星、QuickBird卫星和OrbView-3卫星,全色波段的地面分辨率已达1m以下,多光谱的地面分辨率为2~4m;法国、以色列也拥有类似的高分辨率卫星。

近几年来,光谱分辨率的提高是卫星遥感发展的又一个趋势。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较好地适应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前景。1999年美国发射的EOSTerra卫星上装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具有36个波段;号称“新千年计划”第一星的美国EO-1卫星,装载一台光谱分辨率达10nm、共220个波段的高光谱成像仪,具有特殊的优势。

(3)全天候微波遥感迅速发展

微波遥感的发展为克服天气条件对空间信息的影响开辟了途径。1981年以来,美国利用航天飞机执行了3期航天雷达计划(SIR-A,B,C)。对星载雷达的许多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了全球范围的实验研究。此外,一项对地球表面测绘制图的革命性技术,即美国“航天飞机雷达测图计划”(SRTM)的技术系统,对今后的卫星遥感发展,特别是在测绘制图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的“钻石”卫星系列在雷达卫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91年到1999年,俄罗斯共发射了4颗“钻石”雷达卫星,所获得的数据也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欧洲太空局的地球资源卫星主要面向海洋,定位在微波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上。1991年发射的两颗卫星(ERS-1,2)至今尚在运行。2002年发射的超大型平台环境卫星(ENVISAT)集光学和微波对地观测于一身。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sat)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即多入射角、多成像带宽、多分辨率的特点,可在45km、75km、100km、150km、300km和500km的地面宽度上成像,最高分辨率为6m,最低100m,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数据服务以及在全球多个地面站的接收能力,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空间雷达信息数据源。

(4)综合性和专业化成为卫星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以美国为主的对地观测(EOS)计划是最为综合、最全面的一项全球性研究计划。计划中的一系列大型综合卫星平台,如TERRA、AQUA、AURA等也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的最新对地观测技术。除此而外,正在执行中的有16 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也拟将这种大型载人的航天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平台实施对地观测,而这种观测将全面涉及陆地表面、海洋和大气。

在人们倾注于发展大型综合平台,实施较全面而综合的对地观测的同时,一种专业性很强,目标明确的小卫星甚至微卫星、纳卫星也在悄然兴起并得到发展,这种“快、好、省”的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尤其受到广大中、小国家的欢迎。美国数字全球公司的“晨鸟”和“快鸟”卫星,空间成像公司的IKONOS卫星,以及轨道成像公司的OrbView系列卫星,甚至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 LightSAR卫星,TRW公司的Lewis高光谱卫星,都属小卫星之列。美国鼓励发展小卫星,旨在提高其商用价值。以色列和法国为军事需要,研制和发射了地面分辨率为1m的小卫星,其中以色列在高分辨率成像方面技术先进,提高了其卫星的小型化程度。

(5)航空遥感对地观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卫星对地观测高度发达的今天,航空遥感仍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发达国家都组建了国家级的大型、综合航空遥感系统。美国所拥有的先进遥感飞机,如 ER-2 型飞机、C-130、C-141、DC-8等大型飞机平台最受人们关注。其中,飞行高度达20km以上的ER-2型飞机可装载数十种仪器,进行综合性遥感,包括遥感技术发展和对各类对地观测卫星进行模拟,以论证和开展一些重要应用领域的业务观测和监测任务。同时,由于军事需要,无人驾驶飞机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在美国的军事行动中,“全球鹰”无人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地观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在平流层的对地观测系统也在一些国家加快了研发的进度。

㈢ 印度遥感发展

印度的遥感产业发展很快,印度遥感影像分辨率远远高于中国的同类产品,我们不得不努力啊。

㈣ 国内外遥感研究现状

地下煤层自燃遥感探测,大致经历了热红外遥感探测、基于GIS的遥感探测和现在的多平台、多传感器综合探测等三个主要阶段。

(一)国外遥感探测研究现状

1963年5月,HRB-Singer公司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克兰顿用热感相机RECONOFAX红外侦察系统,进行探测和定位煤矸石煤火的可行性试验,这是科技人员首次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和探测煤火。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煤层自燃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突出,美国开始应用陆地卫星数据调查研究煤层自燃与煤矿环境;进入90年代,印度开始了应用遥感技术调查煤层自燃,帮助解决煤矿灭火和安全生产等问题。同时针对煤火的时空变化特点,相关研究人员(Anderson,1980;Chandra,1983;Mukherjee,1991;Mansor,1994;Saraf&Prakash,1995;Genderen,1996;Prakash,1997,1999,2001)对地面亚像元温度信息提取、地表参数和热通量问题、地表温度异常与地面发射率的影响、煤自燃倾向性估计、卫星遥感地表热通量计算模型和点源燃烧体正演模型、地表高温异常局部双窗滑动方法、热红外遥感数据估计埋藏的热源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煤火遥感信息的提取研究。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相继发射升空,能提供用于煤火探测的遥感数据也越来越多,其推动当今这个领域的研究迅速进入到一个多平台、多传感器综合探测阶段。

(二)国内遥感探测研究现状

我国遥感技术应用于煤火调查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在宁夏汝箕沟矿区开展的航空遥感调查煤层自燃工作,较系统地研究了煤层自燃机理,提出了灭火方法。

(2)20世纪80年代后期,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1988,1989)、北京市遥感公司(1999)等有关单位相继利用卫星遥感、航空热红外遥感及地面红外测温等手段开展了中国北方地区煤火调查和火区环境灾害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圈出了我国在北纬35°以北地区正在燃烧的火区56个,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山西等7省区。以GIS为工具,集成煤火探测、环境影响评估、防灭火工程中所需要的专用工具,初步开发出适用于煤田火区监测与治理的信息管理与分析支持系统。

(3)随着高空间、高光谱遥感新型传感器(如SPOT、IRS、ASTER、IKONOS、QuickBird、AVIRIS、HyMap、Hyperion等)以及各种方法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火遥感探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针对煤田环境和矿山安全生产两种需求,在深入开展地下煤层自燃机理、煤田火区地质环境、空间分布规律、治理方法、防灭火工程与材料等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动态监测物理模型和基于卫星、航空和地面遥感、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同步探测方法体系。

(三)遥感探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煤火灾害调查和相关的应用研究,已积累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方法与重要成果,为地下煤层自燃的探测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煤火遥感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由于受卫星遥感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限制,还无法提取地面燃烧裂隙、燃烧系统等信息;②没有充分应用不同尺度遥感影像的空间和光谱信息,对煤层自燃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过程中的遥感主要监测指标及地质环境意义进行系统性研究;③对于较大规模的煤火调查,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地面遥感相结合的探测方法,但尚无形成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与高精度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相结合的探测方法。

㈤ 军事遥感的发展历史或者历程,急需答案,谢谢

遥感技术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物体或现象),通过远距离探测或感知其性质形
态和变化规律的综合技术。它是通常利用物体能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特性,通过可见光
、红外、紫外、激光、多光谱和微波等传感仪器(包括照相机),从高空、地面或海面
远距离探测、感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光学、电子技术处理成为图像或数据
,以揭示目标物体的发生的状态,从中获取有用信息。遥感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1) 历史:人类开始遥感活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最早人们是利用风筝、鸽子、气球捆绑相
机从高空观察地面,实现从空中获取地面资料的目的。1903年发明飞机后,航空摄影逐
步发展起来,并广泛用于军事侦察;1957年出现了人造地球卫星,人们将它作为遥感平
台,把遥感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遥感”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72年,
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成功发射,并获取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之后,“遥感技术
”便开始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遥
感器性能和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显着提高,遥感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


对远距离目标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用以完成这
些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设
备等。遥感器是遥感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以感受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常用的
遥感器有高分辨率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等
;遥感平台是装载遥感器的载体,有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以及
车辆和舰船等;信息传输设备是遥感平台和地面站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从人造地球卫
星上获取的遥感信息,可记录在胶卷上用回收舱送回地面;信息处理设备是处理和判读
目标特征信息的仪器,有图像处理设备、彩色合成仪和电子计算机等。

遥感技术通常按遥感平台分为3类:遥感平台为地面站或车、船的,称为地面遥感技
术;遥感平台为气球、飞艇、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等航空器的,称为航空遥感技术;遥
感平台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航天器的,称为航天遥感技术。此外,
按遥感器工作原理的不同,分为主动遥感技术和被动遥感技术;按遥感方式的不同,分
为照相式遥感技术和非照相式遥感技术;按电磁波谱段的不同,遥感可分为可见光成像
、多光谱成像、热红外成像和雷达成像等。

(2)遥感技术的军事应用

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海洋监视、武器制导、毒剂侦测
、军事测绘和气象观测等。

a)军事侦察 遥感技术用于军事侦察,是目前最为有效、最为安全,同时又是最可靠
的侦察手段。按照国际惯例,距离地球表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不属于地面国家的领空
范围,不必担心侦察卫星的活动被指控为侵略行为。因此,航天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军事
侦察的重要手段,具有侦察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发现目标快等优点,能获取采
用其他途径难以得到的军事情报。由于卫星遥感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一国境
内的任何露天目标都能被其他国家侦察得了如指掌;而卫星观测、远程理化分析及信息
加工技术,又加强了截获军事情报及核查武器设施的能力,国家的军事主权和边界安全
都面临无形侵袭的威胁。人造地球卫星可见光照相地面分辨率高达0.1-0.3米;红外遥
感技术有一定的识别伪装能力,可昼夜工作;多光谱遥感技术能识别某些类型的伪装;
微波遥感技术对云雾、植被和地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全天候作业。从侦察卫星拍摄
的遥感照片上,能看清飞机和导弹发射架等军事装备和设施,能分辨坦克和战车的类型
,能识别直径为0.1-0.3米的物体。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对战场的动态监视和对瞬息万变的作战态势信息的准确把握
,越来越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对作战区域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高动态
的航天遥感侦察,可以迅速、及时地获取多频段、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信息,
从而了解敌方整体部署情况,监视、跟踪并预测敌方部队的未来行动,全面掌握打击目
标的位置分布,引导精确攻击武器准确命中目标,并有效评估战场毁伤效果。
在遥感侦察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无人机将逐步取代有人驾驶飞机。

b)导弹预警 当导弹发射时,火箭发动机喷焰中含辐射很强的红外线。运行在地球静
止轨道或椭圆轨道上的预警卫星,借助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和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90
秒钟发现目标并自动报警。美国1998年6月15日发射的第三代预警卫星“布洛克”-14,
对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俄罗斯潜射导弹可提供15分钟预警时间,对来自前俄罗斯境内
的陆基导弹能提供30分钟预警时间。预警卫星还配备有核爆炸探测装备,在和平时期可
用于核查大气层中的核试验,在核战争时期可用于评估核武器攻击效果。

c)海洋监测 海洋监视卫星利用遥感技术能有效探测和跟踪舰艇活动。海洋监视卫星
有电子侦察型和雷达型两种,通过星载信号,能准确截获舰艇发出或反射的各种电磁信
号,能准确地确定其位置、航向和航速。由于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一倍以上,监测的
目标又往往是运动的,因此海洋监视卫星的轨道应高于监视陆地的侦察卫星。前苏联19
91年3月31日发射的“金刚石”地球资源卫星,由于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它不仅能全天候
拍摄地表图像,而且可透过一定深度的海水,拍摄水下图像。

d)武器制导 随着遥感系统的小型化,把遥感技术和武器相结合以提高武器智能化水
平与命中精度,已成为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遥感技术既可用于战术导弹、炮弹和
炸弹等武器的制导系统,也可用于战略导弹的制导系统。美国战略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加
地形匹配制导技术,以地形轮廓线为匹配特征,用雷达(或激光)高度表为遥感器,把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测得的实时地形图与弹上贮存的基准图相匹配形成制导指令,导弹命
中精度(圆概率偏差)可达到10米量级。

e)毒剂侦测 遥感技术用于毒剂侦测所依据的原理是,电磁波和毒剂云团相互作用会
产生吸收或散射作用。例如,沙林和梭曼等含磷的神经性毒剂对一定波长的红外线有强
烈的吸收作用,而其他物质对此波长则不吸收或很少吸收。美国根据红外线吸收原理研
制的XM21型遥感式毒剂报警器,探测距离可达5千米。法国也制成了类似的遥感式毒剂报
警器。

f)军事测绘 军事遥感测绘技术在军事上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为军事行动提供军用
地形图以及为未来数字化战场做好测绘勤务保障。

g)气象观测 气象条件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利用地面气象站、气球、飞机、探空火箭
和气象雷达等进行观测,只能得到局部地区的气象资料,而地球上有将近80%区域的气
象情况是无法用常规方法观测的。气象卫星在高度800-1500千米的轨道上运行,通过星
载的红外分光计和微波幅射计等气象遥感器,能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
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发送到地面。卫星地面站将接收到的遥感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即可得到各种气象资料,为各军兵种制订气象保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

空间技术、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促进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卫星
的发展趋势是分辨率越来越高。如俄罗斯90年代发射的“KFA300",分辨率达0.7~1.5米
,法国的“Heliosl"分辨率为3米,印度发射的民用卫星“IRS-1",分辨率达5.8米。在
国际市场上,已可以买到米级或亚米级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这些图像在无地面控制
的情况下,地面定位平面精度可达12米,高程8米。如有地面控制,平面精度可达2米,
高程精度可达3米,可以满足获取全球范围三维空间信息的需要。这对远程战略武器精确
打击境外重要目标十分重要。

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纯被动遥感向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遥感发展;从单
一电磁波段遥感向多电磁波段以及将电磁波、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等多波种相结合的
遥感发展;从半天候遥感向全天候遥感发展;从定性遥感向定量遥感发展。随着遥感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㈥ 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呀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北斗星通(002151)、雷科防务(002413)、航天电子(600879)、北方导航(600435)、欧比特(300053)、航天宏图(688066)、超图软件(300036)、四维图新(002405)、中科星图(688568)、中科国信(430062)

本文核心数据:遥感卫星存量、商业遥感卫星存量、商业遥感卫星发射量、商业遥感卫星占比、遥感卫星市场规模

行业概况

1、定义

遥感卫星是一种利用卫星上所装载的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以获取有关信息的应用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遥感卫星由卫星平台、遥感器、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传输设备组成。

目前,我国的非军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民用和商用两类用途,其中民用遥感卫星主要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服务于国家政府部门、公众业务等的遥感卫星,以国家投资为主;商业遥感卫星主要指以营利为目的,广泛应用于商业市场的遥感卫星,以市场公司投资为主。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㈦  国内外在水工环领域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水文地质测绘及水资源评价

很多研究已表明了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填图及定性、定量评价的可能性。印度S.K.Nag等人运用卫星图像研究水地貌,用垂向电测深(VES)及地面地质研究岩层裂隙,在印度普鲁利亚地区指出了四种不同找水前景的水地貌区。I.V.Povkh等人运用遥感数据及GIS技术,在罗斯托夫东部地区,应用空间图像的地质、构造解译结果,通过植被指示在解译主题图上绘制矿化度分级,导出该区地下淡水分布预测图。谭克龙等人在内蒙巴彦宝力格地区,运用地面波谱测试,确定TM4、3、2为最佳组合波段的解译主要成图图像,利用TM6热红外图像提取地下水信息,用SPOT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遥感水文地质测绘,通过专题图像处理、景观水文地质解译对比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测绘,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模型和河水渗漏模型计算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圈定出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2块,远景富水区1块。

更近一段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模型及GIS技术来表征单元体的水文地质作用过程。Van Der Somen等人讨论了应用断面二维地下水流模型来区分火山区上部、中部和下部水流系统的作用,以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最近,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在非州吉布提市用SPOT图像辅助找水,初步确定该市南部最有找水前景后,快速评价该区可再生资源和定出井位,建立10m、20m网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地表排泄网并确定:①每个排泄流域和子流域;②沿每一水道各点的水流量;③每个干谷平均河道面积。运用地质数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数据(固有流速)和降雨地表水文数据在GIS上进行整理,评价了丰水期的渗入量,并根据裂隙的方向和性质组合,确定60个井位,为吉布提市提供了1200万t/a以上的水源地。

直接用线性影像的分析,在成井率很低的基岩山区勘察地下水效果良好,其理论依据是基岩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裂隙(断裂)带和风化带上。WATER早在1988年提出了线性特征分析手段。PerSander等人运用TM图像和SPOT图像,经图像处理,用3个解译步骤对线性影像进行独立成图,经过GIS软件分析、GPS勘测地面控制点与TM和SPOT数据精确校准及复验性检验,在加纳中部Voltaian盆地成功定出井位,成井率57%。

另外,热红外影像及雷达图像在水文地质研究中有特殊意义。热红外影像可以反映因地下水露头或浅层地下水存在而导致的地物热异常,而雷达图像对地表水点及土壤湿度反应敏感,用于探测浅层地下水及含水古河道等效果良好。傅碧宏运用Landsat TM热红外遥感数据定量反演了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温度信息,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温度与当地3月下旬地表实际温度误差在0.8K以内,地下水富集带的温度比地表水体的温度高5K左右,而比其它类型低7K以上,据此,可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有效地探测干旱地区地下水富集带的信息。李杏朝等人利用机载SAR图像及日本JERS-1 SAR和ERS-1图像进行了土壤水份监测及胶东半岛水资源调查试验研究。该成果分析了地表水系、地貌、线性构造、岩性及地下水相关分析,评价了该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其中一重要依据就是:在无降水和灌溉条件下,土层含水量的变化主要受下伏地下水位及其毛细上升高度的影响,而对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层,其含水量变化主要受其下伏地下水位的影响。

二、地下水质评价

在一些特殊地区,地下水质方面的重要资料还可以从遥感图像上通过分析水质与植被的关系获得。Kruch提出了很好的实例,证明植被对波斯瓦拉的奥卡宛篝三角洲和阿根廷拉大草原的浅层潜水含盐度具有调整作用。

通常,现有水文地质图上没能很好区分第四系,而地下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的径流系统、地下水水质恰恰都与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有关。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下水潜在污染评价可以通过光谱图像填图来间接完成。

三、地下热水勘查

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查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良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斯塔福得附近红外成像时,发现山脚处地表温度比其它地方高,后经钻探证实,在地表下127m深处有118℃的热水。原苏联用红外技术在西伯利亚地区找到了大量地下热水。在饱水带的压力作用下,深部地下热水上溢流入相对冷的山谷或河流中,这种现象在大比例尺的热红外影像上可以识别。乔玉良等用TM6图像,经HIS彩色变换处理,发现山西省忻州奇村和定襄县上汤头两处温泉,在处理后的图像上,随地温升高,色调按绿、青、蓝、紫、红变化。美国Raymond F.Kokaly等人运用AVIRIS高光谱图像,对Yellowstone国家公园的地热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了调查成图。B.A.Martini等人则运用AVIRIS图像,在地面波谱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系统的地植物特征,为其它地区地热勘探得出宝贵经验。

四、地下水资源管理

遥感图像无疑也含有地下水规划管理信息。遥感图像不仅可以获得地下水赋存状况、污染危险性以及咸水入侵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区域信息,如小范围灌溉区的适宜性、居民点位置、大小等。Casting等人从水文地质角度探讨了这种应用。在缺乏资料的地区,Karange等人用卫星图像结合GIS进行地下水规划管理。SPOT公司运用SPOT卫星图像,在巴基斯坦灌溉管理系统项目中,编制了土壤盐化图,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盐化情况来确定和操作如何灌溉,以缓解紧张的水资源。

人们越来越注意地下水管理工作研究。为了研究地下水补给过程中分带性及干扰,同时满足地下水的分布均衡,水文地质工作者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土壤湿度、蒸发蒸腾量和雪融径流量。日本Zhang Wanchang等人利用Landsat TM、DEM及气象数据研究了中国天山某河流域表土湿度及蒸发蒸腾量。

干旱地区的水均衡状况,常用多光谱土地利用分类来估算地下水灌溉区面积。用经验模型可概算灌溉消耗和输送过程中蒸发损失。遥感图像绘制土壤单元图可估算持水量。

印度Amit Bhattacharya等人用遥感方法,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开发3D-GIS,模拟典型干旱区地下水,尝试了用模型评价管理地下水,数据来源于遥感数据和物探数据(VES)。J.Moses Edwin利用遥感数据、电测深数据及地面测试数据,调查了干旱区Ayyer河流域地下水条件,突出了未来地下水管理的一些基本方案。

五、大型工程选线选址

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大型工程规划选址、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铁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水电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初步显示了遥感技术的优势。大型工程需要解决较多的工程地质问题,一般来说,遥感技术可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不同,针对性查明:①岩土体特征,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岩相、厚度及变化规律、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风化特征,并特别重视特殊土如软弱粘性土、胀缩性土、湿陷性土、冻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等的调查;②外动力地质现象及灾害地质现象的分布及稳定性评价,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等;③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及活动断层的活动性等。

遥感图像具有直观特性。卫星影像视野开阔、宏观,航空像片分辨率高,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用,可以实现上述问题的调查。巴西的J.A.Dematte运用光谱反射率调查表层土体特征,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光谱数据解译及统计分析建立土体调查图,结果好于1∶10万的半详勘图。美国R.Luna等人研究了土体中水和有机物的含量,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建立光谱数据库,目的是供遥感图像在大气校正、监督分类等图像处理时创建处理程序以及用遥感数据预见地表场地条件,为工程项目选址所用。袁崇桓讨论了遥感技术在高等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胡佩基等人应用航空摄影测量、航卫片解译分析、GPS技术、数字地面模型研究了高原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勘测设计。戴文晗等人用TM数字图像计算机增强信息提取技术结合航空摄影图像,快速评价了深圳沿海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调查及选线,突出了地貌、水文及外动力地质现象,较好地划分了岩土体类型,构造解译吻合好,并且进行了新构造运动的遥感分析。Rameshwar Bali利用卫星数据结合野外研究,评价了印度Kumavn喜玛拉雅东部地区小水电集中建设、规划区斜坡不稳定的地貌、构造因素。

六、地质灾害勘查、评价、预测

占我国国土68%的丘陵、山区重力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普遍存在,而平原、海岸带地区,干旱、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盐渍化、海岸侵蚀等地质灾害也很严重。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已渗入各个灾种之中。其中,仅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面积大约覆盖10万km2的国土。

地质灾害调查使用的遥感信息源,一般使用1∶3000~1∶6万的航空摄影片,地质背景调查及大范围的灾种调查(如土壤侵蚀、沙化等)使用卫星影像。随着GPS技术的应用,大大改进了航片解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定位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以张祖勋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已开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0,该软件具有数字化测图、自动生成DEM/DTM和等高线、生成正射影像和三维立体显示等功能,结合空间数据处理、管理工具地理信息系统如ARC/INFO、ARCVIEW、MAPGIS等的一同应用,大大改善了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方法。在建立数字模型基础上,还可以对地质灾害实现定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另外,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是靠统计模型来完成的。

Akhouri Parmod Krishna用遥感及GIS技术在生态脆弱的喜玛拉雅地区进行了滑坡灾害与风险的地质环境评价,考虑了气候、地形、岩性、大地构造和土地利用/覆盖参数,风险评价统计标准考虑了损害生命的危险性、毁坏财产及开发活动的破坏易损性。西班牙南部Contraviesa某研究区94km2内,航片解译崩塌、滑坡、泥石流898处,用GIS对16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德国F.Kuehn等人运用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探测了地下采矿引发的灾害(地面塌陷),所用遥感信息源有LasndsatTM、IRS-1C、SPOT、航空摄影、热扫描、激光扫描、雷达等图像数据,调查瞄准在澄清不确定的自然现象、各遥感图像上频繁出现的地质相关特征以及人类的强烈开发与耕作,用地面指示特征探测采矿引起的潜在灾害。尼日尔爾利亚S.I.Ohambi等人用MSS及航空摄影片测量盖沙入侵,用1976和1986年的MSS图像及1997年的航空摄影片,通过数字处理光谱分类监测土地利用/覆盖,选择PCI图像处理系统确定植被指数,目视解译产生土壤图,对获得的数据用ILWIS-GIS进行处理和整理。日本Junko Yamashita等人应用GIS进行侵蚀防治及环境评价,该研究把崩塌、滑坡、泥石流作为土壤侵蚀的研究对象,用遥感数据提取信息,建立50m网距的DEM用于系统操作计算,而GIS主要用于叠加数据。李景豪等人利用遥感数据研究了秦皇岛市海岸退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主要地物进行坐标控制定位,TM图像数据用像元配准定位,从而解决了关键性的定位问题,在分析海岸退蚀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河流输沙量数据及遥感分析的海岸侵淤速率,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杨可等运用3S技术成功监测了洞庭湖地区的洪汛,采用GIS支持下的机载GPS导航和定位系统进行低空摄影、电视摄像及彩色、彩红外摄影。

七、地质环境监测评价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方面大有可为。调查地表水体污染对了解地下水质情况是有帮助的。由于水体是透明或半透明介质,反射率低,尤其对近红外光具有强吸收能力,反射率更低,纯净水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几乎为零,而污染水体由于含污物、杂质,反射率高于非污染水。因此,污染水、非污染水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亮度值,这种差别可作为遥感图像调查水污染的基础。利用航空热红外图像确定工业废水污染、利用红外光谱图像确定河流污染、利用SAR图像确定海面油污染等都是遥感技术应用的例子。近10年来,我国在水质定量监测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采用高光谱数据对水体所含化学要素的定量研究在官厅水库和太湖进行。Moutaz Dalati用TM及SPOT图像在叙利亚Katian湖进行了环境及污染监测研究,采用TM数据完成主题制图,湖区影像经图像处理,建立与排污有关的代表性悬浮物浓度的反射率模式,用红外波段(TM4、SPOT HRV3)产生仅显示湖面与河口区域的遮盖图像,计算了水体的数值(DN),SPOT数据主要用于探测和描绘排污晕,用TM数据与几乎同时获得的湖面数据去监测水质,认为表面浊度和总悬浮量遥感方法监测是基本成功的。汪友明用遥感方法定量分析河流污染,用TM5、TM4图像亮度比值来划分水体污染程度,发现成都市府河、南河、沙河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变迁及人为影响如城市环境、矿山复垦、重大工程及人类经济活动潜在影响、河流输沙等方面的监测也有成功的应用。以色列E.Ben Dor等人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采用光谱识别处理,对Tel-Aviv市的水体、路面、屋顶、植被种类、土壤等地物进行识别并成图。加拿大Josée Lévesque等人对安大略湖矿山尾矿渣的复垦进行了高光谱(CASI)数据监测,两组时段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图像用限制性光谱离析法进行分类。而德国Christoph Bǒhm等人则是用航空传感器DPA、DAIS、CIR摄影和空间传感器ERS-1/2 SAR、Landsat TM、IRS-1C PAN/LISS、KVR等多种遥感信息源及传统地面数据库,对前东德强烈采矿区的环境及生态复原进行了探测和监测。美国Alexander F.H.Goetz等人用TM数据监测了高平原区土地利用变化,用机场混凝土停机坪的测量确定绝对光谱反射率,结合使用了光谱倾角成图仪(SAM)方法,以发现变化小或无变化场地,该研究是高平原全新世沙丘再活动化研究的一部分。日本Mohammad R.Islam等人用四个TM数据分析了两条河流悬浮沉积物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变化。而加拿大M.Hafel等则用35mm彩色反转片和光谱数字成像监测河流上游小溪的悬浮沉积物。意大利A.Facchi等人应用遥感与GIS技术研究了三峡工程对忠县潜在影响预测及土地资源分析,野外踏勘期间完成地貌描述,开展剖面取土室内分析,以划分土壤类型,用MSS及TM数据经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结合地面资料建立土地覆盖图,确定土壤物理单元,用USLE(通用土壤损失公式)在GIS软件上建立土壤侵蚀速率图,所需信息来自精心制作的不同层次(DTM、土壤覆盖图、土壤图等)与记录的忠县数据库间的逻辑与拓扑关系,用USDA“土地性能分类系统”获得土地性能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峡大坝建设环境影响分析及淹没土地损失评估。

㈧ 环境遥感技术的应用

1957年前,地面遥感和航空遥感应用广泛。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9年第一次获取月球照片,人类开始卫星遥感。
从1962年到2005年,仅前苏联和俄罗斯就共发射卫星将近3000颗,飞船100多艘。美国也取得极大成就。
目前,已具有卫星、飞船、空间站等多种方式/多精度的成象能力,可以覆盖98%的地表,全球导航更是空前发展。(美、俄、日、欧、加、中、巴西、印度等)。

在全球变化(海冰减退、海平面上升、沙漠化、臭氧层破坏)、全球资源环境(植被指数图、海温图、积雪)、行星探测、民用测绘、军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全球各国及一些世界性组织制定的大量的全球环境、资源观测计划的框架下,如EOS地球观测系统计划(美)、IGBP国际地球圈生物圈计划(ICSU国际科学协会委员会)、GCRP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美),遥感在农、林、海洋、大气、地矿、城市环境、冰雪、灾害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农业:
农业地表目标识别和属性分类
农作物种植面积
种植种类判别
作物估产
土壤分类
病虫害调查
土壤和农作物水分状况调查
农业环境研究 (污染、灾害、气候等)
(实际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资源生态:
森林资源分布、森林资源蓄积量
林地的生产力、生产环境
森林采伐及森林火灾
森林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机理(碳、水)
草场面积、载畜能力、鼠害、火灾
沙漠化、沙尘暴
水污染(富营养化、热污染)

海洋:
海温、海风、水流、波浪、水质
表面水温(渔业、热污染、厄尔尼诺, 0.5度以下)
海流(主要测量海面高度分布来求“地转流”, 3-4cm)
波浪(航海、军事)
水质(叶绿素、悬浊物质和有机溶解物、赤潮)

大气:
气象领域(气温、降水、沙尘暴)
全球变化(地球辐射收支)
微量气体的量测(CO2、水蒸气、O3、NO2等)
气溶胶(厚度、浓度、成分、属性)

城市环境: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划(植被、建设)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规划(热、水、气)
城市气候研究(热岛环境研究)
城市结构(边缘发展、扩张等)
城市人口及相关研究(人口、用水、用电等)

其他:
冰雪遥感
全球冰雪的分布与体积、及其变化(冰川、冰盖、海冰等)
灾害遥感
气象灾害(暴雨、台风、急冻)
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受灾程度)
土沙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地震与火山爆发(预报、灾情评估)
地质矿产遥感
岩相、地质构造(地表水热状况)
遥感找矿(油、气、矿)

我不是学环境遥感的,所以不知道。但是听说因为遥感的技术还是用的上的,就算不能搞科研,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为科研机构服务,据说还是有的赚的。

㈨ 遥感卫星的各国发展

为世界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61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到1972年第一颗陆地观测卫星,再到1978年第一颗海洋卫星,以及未来的“地球观测系统”(eos),美国遥感卫星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遥感卫星的发展体现了美国发展空间技术一贯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从战争中学来的经验: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从“阿波罗 ”计划获得的经验:通过大型工程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美国正从通信卫星产业化的成功中吸取经验,开发遥感卫星市场。
美国小卫星技术倡仪中的lewis和clark卫星就是以美国历史上西部创业者的名字命名的,并准备发展一系列新技术,如gps定位、光纤数据总线、公用容器氢镍电池、先进的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反映了其保持技术领先、不断创新的特点。当然,美国的发展战略是以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为基础的,适用于美国的条件和发展需要,别的国家难以效仿。 欧洲在卫星技术发展中曾得益于美国,也曾受制于美国,因而欧洲努力发展适合欧洲需要的遥感卫星。“欧洲遥感卫星”(ers)成功地提供了高质量的、当时全世界较缺少的微波遥感数据,促进了遥感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在对地观测领域的地位。
欧洲发展遥感卫星最大的特点是国际合作,例如参加ers计划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约60个企 业和科研部门。所以欧洲在国际合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各国去学习借鉴。
1995年10月18日~20日在法国图卢兹欧空局部长级会议上讨论了欧空局未来对地观测活动的 发 展战略。过去20多年欧空局对地观测活动取得了更大成绩,气象卫星meteosat系列和遥感卫星ers-1、2获得了很大成功,在欧洲及全世界卫星遥感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 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推广,卫星遥感市场迅速扩大,各种遥感需要不断增多。这种形势下欧洲感到有必要制定新的长期发展战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此欧空局召集各成员国研讨制 定欧洲今后25年的空间对地观测发展政策。
这个政策框架包括2000年后欧洲对地观测活动的发展战略(即envisat卫星发射后的活动)。其主要基础是“双使命战略”,即“地球探索者”任务和“对地观察”任务。目标是提供连续的多时期、多分辨率全球覆盖,为各方面的用户提供地球环境和资源信息。
欧洲的主要目的有5项:
⑴ 从区域和全球范围全面研究和监测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⑵ 监测和管理地球上的资源,包括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⑶ 继续提供并不断改进世界范围的气象服务;
⑷ 提供信息进一步认识地壳结构和动力特性;
⑸ 提供紧急事件的观测数据。
从世界范围遥感发展考虑,欧洲对地观测系统必须能提供多学科的数据,包括大气成分及动力学数据、地理、地质、海洋、冰和植被等数据,并考虑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如大气/陆地/ 海洋之间的关系等。同时继续重视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遥感服务,如气象、作物估产和海岸带监视等。欧空局未来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人们使用遥感数据的意识和水平,扩大应用规模,提高效益;另一方面是根据需要提高系统性能和服务水平,如提高数据精度,缩短重复观测时间,保证数据快速和连续交付等。为满足未来卫星遥感发展的需要,欧空局从多目标模式转到双使命战略上。
地球探索者任务 认识地球系统的各种过程,深入研究地球环境、气候等现象,任务包括:
·地球辐射测量任务研究地球辐射平衡,以及同气候的关系;
·降雨测量任务观测降雨量,特别是在热带地区
·大气动力学研究观测大气三维风场,尤其是在对流层和同温层;
·大气断面测量 观测对流层和同温层温度断面,用于气候研究;
·大气化学探测任务探测大气中化学成分;
·重力场与海洋环流观测任务建立高精度全球或区域地球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模型;
·地磁测量探测地球磁场;
·地表过程及关系了解地球/大气之间的生物化学过程等关系;
·地形测量 观测海洋、陆地和极区冰的地形。
地球观察任务 针对各种实际的具体应用提供观测数据:
·海岸带观测 包括水深测绘、漏油监测、海况预报、渔业、海岸侵蚀与陆地利用,以及内陆江潮的观测与洪水监测等;
·冰探测 冰区监测与动向预报;
·地表探测 农业作物监测与估产、林区监测、土地利用、地形测绘等;·大气化学成分探测臭氧层监测、同温层成分监测等
·海洋观测 海况监测与预报。 俄罗斯航天技术以军事工业为基础,过去遥感卫星发展常基于国防的需求,有许多系统是军民合用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世界其他遥感系统,例如,其遥感卫星系统的工作频率 、信号格式和数据格式等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俄罗斯在国际合作和市场开发方面遇到一些问题。自8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努力将俄遥感卫星系统融入世界遥感卫星系统,已同美、法、德、印等签订了合作协议。1993年俄航天局研究制定新的遥感卫星计划,认为可以推动俄罗斯遥感卫星系统发展的综合办法有以下几种:-协调俄罗斯科学和业务遥感计划,使之与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研究和采用的原则和条款一致;
-把俄罗斯流星号卫星纳入eos;
-把俄罗斯的goms卫星纳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地球静止卫星星座;
-在俄罗斯遥感卫星上搭载外国仪器,例如,资源-o2系统适合搭载3颗各重50 kg的卫星;
-着手遥感器现代化计划,以提供与国际用户接受的兼容数据格式和标准;
-分发资源-f(和其改进星)及军事卫星获得的地球图像; 未来日本地球观测计划的战略如下:
-致力于地球环境监测和增加地球系统的科学知识;
-加强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地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国际合作;
-促进地球观测卫星和数据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环境探测的数据要求包括:臭氧的减少、全球变暖、酸雨、空气污染、海洋污染、飓风、沙化和火山爆发等。在使用方面要求发展:灾害监视、制图、农业、林业、渔业、城市环境建设、海上和空中运输以及自然资源勘探。
观测项目包括:
·大气动力学/水和能量循环大气温度、风、水汽、云、降雨量和能量收支。
·海洋动力学海面温度、海面大地水准面和海水盐份。
·大气化学温室气体、臭氧和其他气溶胶等。
·海洋生物学海洋水色/海洋生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冰和雪雪盖等量的水、冰盾等量的水、冰盾高度和海冰分布。
·陆地陆地覆盖(植被等)、土壤湿度、地形、地质和地表温度。
日本计划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共同搞一个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的合作计划,日本准备提供mos、jers、adeos及alos卫星的部分数据,促进这些地区遥感应用的发展。
至2010年日本将研制和发射18颗卫星,相应的遥感器36种,用于地球环境监测和发展经济。尤其要研究发展诸如卫星轨道转移、用于灾害监视的遥感器指向机械装置等方面的技术。计划研制和发射的18颗卫星包括极轨卫星、大倾角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印度遥感已走过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虽然印度航天技术起步较晚,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它利用有限资金重点发展了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遥感卫星系统,并将积极争取外援与自主发展相结合,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发展,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遥感卫星及应用系统, 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美国地球观测卫星公司(eosat)已同印度签订了协议,由该公司的norman地面站接收“印度遥感卫星”(irs)的数据。印度还利用它的irs图片与法、德 、欧空局等交换图片,并探讨与美国航宇局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在“地球使命”计划中发挥作用。
印度空间活动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对空间的投入逐年增加。
印度发展遥感卫星的另一特点是重视应用。印度建有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系统(nnrms), 综合管理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通过全印度23个州遥感中心和5个区域的遥感中心,以及众多的科研和应用部门广泛开展遥感卫星应用活动。例如,每年两次用遥感卫星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估测农作物产量和水果的产量;进行灾害与环境监测;用于土地利用与保护等,这些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度又新建了一个国家级的自然资源信息系统(nris),加强遥感卫星与gis的结合和应用,nris已成为nnrms的核心信息系统。

㈩ 印度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近年来,印度明显加快了空间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步伐,在航天领域取得许多成就,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六个航天大国。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航天技术,70年代前主要是兴建探空火箭发射场并研制自己的探空火箭,为研制运载火箭打下基础;70年代后主要是发展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运载火箭。1975年第一颗人造卫星“阿里亚巴塔”号研制成功,印度开始逐步掌握了卫星设计、研制、测控等方面的技术。1980年7月18日,印度使用自行研制的第二枚SLV—3运载火箭,在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成功地将一颗“罗西尼”试验卫星送入400公里高的轨道,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今日自媒体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gywm/shzx/8932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QQ咨询:18988964

微信号:yy272625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